“龙凤”技艺传承史

传承

▲三种传承模式
  早期苏广成衣铺时代开始的技艺传承,采取的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因为中国传统的等级观念和商业理念的影响,制衣师傅本身的社会地位不高,有时甚至被人贬称为“小裁缝”,在手艺传承中还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偏见。一般成衣铺店铺规模小,招收学徒人数有限。此外,学徒对师傅或店铺有浓厚的人身依赖关系,往往要经过相当长的打杂之后才有登堂就师的资格。
  新中国成立之后,进入到五家苏广成衣铺合并建立的时代,企业确立了人人平等的现代就业观念,“龙凤”的从业者不仅赢得了令人尊敬的社会地位,而且能够从个中发现优秀苗子,在科学合理的分工安排下,以较快的速度成长。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技艺传承不但具有职业教育的功用,更有历史传习的意味。2011年6月11日,上海龙凤中式服装有限公司与上海逸夫职校合作办学。
  “龙凤”、“亨生”等沪上知名服装老字号落户职校建立传习所,企业传人亲赴学校传艺授能,一种新的技艺传承模式悄然建立,开始为服装专业这一传统历史技艺的发展注入新动力。传习所的建立,是“龙凤”在国家政策和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下的创新性举措。


  2011年6月11日的开课典礼上,中国文化传统“尊师重道”的优良之风也伴随着古老仪式延续在年轻学子和社会公众面前。拜师仪式上,逸夫职校学生恭恭敬敬地向“龙凤”第三代传承人、技艺大师徐永良敬茶。在首次课程讲授中,徐永良大师以一丝不苟的精神,向学子们做了“龙凤”手工制作技艺的现场传授,学生们在浓厚兴趣和大师引导下,开始了最基础的工艺操作学习。

▲三代传承人
  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在新陈代谢中薪火相传。“龙凤”已历经三代传承人。第一代传承人朱林清,在20世纪30年代融会中西,将中式服装制作技艺与西方制衣系统相结合,将制作中西合璧的海派旗袍手艺全部传给诸宏生一辈的徒弟们;1985年,第三代传承人徐永良受父亲的影响,来到龙凤中式服装店当学徒,他完整地继承了“龙凤”的八大工艺,并研制出几百多种花色盘扣,奠定了“龙凤”在新时代发展的基础。日前,徐永良的徒弟徐小妹已经被确认为下一代传承人。而现在,“龙凤”的老师傅们又在职业学校开设了选修课,以手把手的方式教导学生。对于其中表现优异者,“龙凤”承诺在其毕业后将有机会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在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配合下,他们计划未来有可能把选修课程改为常设课程,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到这门传承技艺。
  新世纪后,龙凤旗袍最重要的机遇,还是来自世界范围内的“非遗”热。

新纪元 新起点

▲非遗之路


  2007年6月1日,由上海艺术研究所申报的“海派旗袍制作技艺”和上海静安区申报的“龙凤旗袍制作技艺”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龙凤旗袍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龙凤”借着国家和上海市对传统文化保护的大力扶持,抓住机遇,不仅在市场上进行扩张,还与国家、市区多家文化机构联手,采用大型舞台展秀、电视专题节目等方式,寻找更多的机会进入公众视野,面对国内和国际的观众推荐自己。

▲开拓创新
  由此,“龙凤”开始在一系列国际、全国、上海市的重大经济、文化活动中崭露头角,屡创佳绩。

  “龙凤”正是在这样的机遇下获得了整个社会的重新认识。一方面,人们看到了作为文化遗产的旗袍制作技艺的精妙;另一方面,作为海派旗袍的代表,人们又在“龙凤”身上看到了作为地域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历史感,它是上海这座世界性文化都市中文化产业开拓与创新的重要参与者。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