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后,随着旗袍在时装舞台上的精彩亮相,大众流行文化的不断演绎,使中国大陆新一代的女性对旗袍有了认识和熟悉,旗袍也开始渐渐走近新一代女性的生活。旗袍先是作为婚礼礼服或是迎宾礼服出现在婚礼、宴会中,逐渐又出现在日常生活中,虽然讲旗袍作为日常生活着装的女性总数有限,但旗袍的拥趸者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上海静安老年大学学员参加旗袍展示活动
  自20世纪90年代起,不过短短二十余年,旗袍的传统文化已在中国大陆的许多城市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复活与普及。尤其在上海——这座旗袍的发祥城市,爱美的女性对旗袍似乎有着天然的亲近。随着物质生活提高和市民休闲时间的增多,上海已有许多旗袍的爱好者组织了各种活动,在社会上非常活跃。如古美旗袍沙龙、周家嘴社区旗袍沙龙、徐家汇旗袍文化中心等,这些来自民间、活跃在民间的热心旗袍文化者,倡导穿着旗袍、传播旗袍之美,对弘扬海派旗袍文化起着积极的引领作用。别有意味的是,各旗袍沙龙成立初期,一大半成员是把旗袍藏在包里带到现场再换;而后来,几乎所有的会员都自信地直接穿上旗袍从上海的四面八方来到活动地点。几年来,旗袍沙龙的会员自费出游,身穿旗袍远涉日本、韩国及地中海诸国,弘扬中国的旗袍文化,所到之地每每因为亮丽的旗袍构成一道独特的东方风景线。
  上海的多家旗袍制作企业,作为旗袍文化传统的重要承载者,自然与这些民间团体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无论是在市民课堂讲座上,还是在各种展览秀场,沪上有名的旗袍企业如“龙凤”旗袍、“瀚艺”旗袍、“蔓楼兰”旗袍、“庄容”旗袍、“秦艺”旗袍等等,都积极参与,奉献自己的全力。
  上海作家宋路霞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潜心为上海名门闺秀著书写传之余,感叹于名门旗袍已在历史中湮佚,便着力从海外搜集抢救名人旗袍。所收旗袍迄今已有百袭之多,件件珍奇,其中不乏宋美龄等名人的遗存,这也是保护旗袍文化工作的一件幸事。
  海派旗袍植根上海,是中国传统服饰与现代审美观念、制作技术进行碰撞之后产生的美丽奇葩,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海派旗袍,不仅仅只是一份宝贵的“遗产”,更应该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民间风潮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