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雷雨》中的繁漪、
电影《日出》中的翠喜
   20世纪80年代早期,一批20世纪上半叶的名著,如巴金名著《家》、《春》、《秋》爱情三部曲,曹禺名著《雷雨》、《日出》、《北京人》等先后被搬上电影银幕、戏剧舞台,旗袍伴随着这些名著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新时代的演绎方式和媒介手段,展示了具有鲜明历史感和时代感的生活、故事和人物,使现代人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了重新认识和理解。
  影视剧通过灯光布景、舞台美术的精心设计,营造出形象或抽象的空间氛围,烘托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将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旗袍格外鲜明地凸显出来。人们追溯和想象的20世纪初的生活中,旗袍几乎天然地与高贵优雅的太太客厅、灯红酒绿的上海滩舞厅、吴侬软语的弄堂人家等联系在一起。《雷雨》中的繁漪、《日出》中的顾八奶奶和翠喜;《北京人》中的曾思懿、愫芳、曾文清等,她们身着款式不同、花色多样的旗袍,以不同的人物个性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物着装为了烘托戏剧主题思想,对剧中人物的社会地位、职业、年龄、性别、性格,都形象化地进行了刻画。如繁漪深黑丝绒的旗袍完美地体现了角色美丽、哀愁和病态的特点,而翠喜鲜亮廉价的旗袍则贴切地展现了下层妓女的妖冶、沦落和无奈……这些人物所穿的不同风格的旗袍,如同时代年轮标记和身份被标识符号,将旗袍与戏剧人物所处的年代和代表的阶层连在一起。
  20世纪80年代及至21世纪初,伴随大众媒体的蓬勃发展,旗袍在媒介文化中更以一种新的形象得以勃兴,风靡大陆的香港电视剧《上海滩》、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中的旗袍,都塑造了堪称经典的旗袍女子形象。尤其是由香港王家卫导演、影星张曼玉出演的电影《花样年华》,使20世纪风靡一度的旗袍带着最神秘、最高贵和最冷艳的气息俘虏了现代观众的心神。意味深长的电影构图,风姿绰约的女主人公,斑斓幽暗的旗袍色彩……这一切都让《花样年华》成为一部色彩华丽饱满的电影。

  电影中的旗袍均由香港电影界首屈一指的美术指导张叔平设计,他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高级布料再说服一批年逾七十、早已退休的上海老师傅破例出山,为张曼玉量身定做出一件件令人赞叹的旗袍。为了设计这些旗袍的样式,王家卫和张叔平还特别看了多部四、五十年代的经典时装电影。
  影视作品中的旗袍,从形式上似乎是复古,实际上却并非复旧的翻版,而是注入了时代的血液,是一种向前推进的设计。因为这种旗袍风尚是由新人、新衣、新观众、新舞台、新思想和新观念建构而成。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