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学习变革与发展

2015/10/23 17:03:00   作者:易邦教育   来源:中教新媒

  以信息技术为枢纽的数字信息化形式是当前世界经济转型的典型表现,在信息技术冲击下,“未来的社会将逐步向扁平化演进”,这种扁平化趋势影响下的全球分散式信息,将会形成基础设施。因此,未来“每一个人都必须具备理解当今全球性知识的基础技能”。可见,以互联网为支撑的产业革命让科技生产者处于创新人才链的源头位置:具有丰富的知识构成、能够自我获取新兴科技和探索未知能力的创新人才成为这个时代的领军人物,这些人才是在互联网上能够灵活运用各种科技知识的综合人才。

  面对这样的人才需求,在讨论全球教育改革思潮时,有学者认为“之所以当前以新自由主义为主导的经济理论日渐盛行,各国不约而同围绕经济展开激烈竞争,这都与新的信息技术发展密切相关,正是新的信息技术发展才使得‘产生知识、信息处理与沟通技术’成为生产力的来源,对教育创新更是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更新了原来的模式”。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带来了个性化、智能化、定制化等新的学习理念,正是这种理念,也出现了新的学习方式。新的人才培养将以新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创新为手段而注重人们的学习能力发展。这不仅是顺应社会的发展,而且也是满足人类全面发展的需要。

  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学习变革

  1.学习方式

  传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传输过程,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按照统一要求达到测试要求,学习路径呈同质和线性发展趋势。而今,信息技术让知识以网状化状态进行传播和应用,具有强烈的时效性和前沿性。这些碎片化的知识点来源于人们任意时间的意义表达,学习者用多元化思维来思考。学习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时间更趋个性化,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技术创造了跨越时空的扁平化交互式教育平台,消除了全世界人们之间的距离。新的学习结构由传统金字塔型转变为分散网络型,它们围绕即兴的目标进行随时信息交流,使教育与世界交融。从这种意义上说,信息技术体现了为任何人、任何时间和地点的人类需求而提供服务的价值取向,这种跨越为全球化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基于不同领域新技术的个体组合所形成的交互平台也见证了人们通过互联网形成了交叉知识链接的协同学习结构。

  2.学习地点

  显然,新形势下的学习方式已从教室延伸到了对全球领域横向体验的共同学习环境中,提升了个人对全球变化的分布式体验。从课内到课外、从学校到家庭、从国内到国外,使传统面对面师生讨论实现了可扩展和可选择的大教育状态,突破了师生间传统的主从关系,对学习具有深远意义。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让移动学习、微学习、泛在学习等一系列数字化学习不断涌现,成为人们按照自身需求创造出来的人为社会系统,开启了教育的多种渠道。这些渠道使人们之间的同步与异步交流得以实现,不断消除着人们与教育环境的距离,“刺激了教育者去拓展新的学习环境设计”,使得“时时、处处、人人皆学”成为现实,从根本上营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全新学习环境。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所具有的智能化、快捷化、超链化等特征使学习者感同身受着客观世界的一切变化过程,为人们提供了 “技术、环境与人”相互协调的教育生活空间,使人的生命本质在教育生活中得以彰显。

  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实表明:教育的终点就是要回归生活,马克思曾指出“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教育的本质就是人的生命实践。从这种意义上说,信息技术让教育环境获得了工具性、生活性和文化性的多重诠释,使信息技术拥有了人类和社会的生命和文化等多种价值取向,贴近了生活,也走向了更加具体的生命实践,使生活和学习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高度智能的信息化学习生态环境。

  3.学习课程

  基于此,我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以下简称为《纲要》)中指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形成学习型社会,建设有效共享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公共服务平台”。2013年7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2所“985工程”高校共同携手打造“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目的是要推进大规模的在线教育。与此同时,“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成立,中心希望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更好地服务国家人力资源强国战略。可见,信息化的学习模式大幅度冲击了人才的地域限制,新的扁平式合作学习时代到来,分布式合作形成了全球学习的大环境。实现全世界范围内学习、知识与能力共享从整体上影响着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进程。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需求与世界产业变革快速发展的交汇点,历史的机遇要求我们有必要紧紧围绕信息技术与学习变革这两个命题,构建基于数字化的学习格局,尽快推动教育模式的完善与发展。

  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学习发展

  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字化学习为实现学习型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学习该如何发展,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1.完善优质资源公建共享机制,实现学习资源定制化发展

  传统生产方式是大规模标准化机器生产,而新的生产方式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能化大规模定制方式,即根据消费者需要提供参与式生产,以满足个体需求。因此,为广大学习者提供学习服务就需要大量优质的教育资源发挥作用与共享。以英国为例,英联邦学习共同体(COL)负责国内各大学质检课程共享,COL提出了在全球管理体系中各国政府互相合作的想法,其目标是创建一个信息技术平台来共享资源和技术,使国内任何地区都能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也明确提出要“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讨论式、参与式教育与学习,倡导互联网协作学习提高信息化教学和学习水平。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申请指南中也明确提出了“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研究”的课题,并说明教育信息化的首要任务就是应进一步有效整合优质教育资源,让教育平等,让各种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向更广泛地区辐射。当前,国内教育信息化现状显示:虽然首批上线的120门中国大学课程实现了互联网的教育资源共享,且全部是在国家精品课程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讲授者中不乏两院院士、国家教学名师。但大部分地区优质资源匮乏不能及时共享,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协调能力都还不够。信息化对教育而言,最为重要的就是促进教育均衡和优质化,仅就这两点,信息化目前还远未发挥出其应发挥的作用。没有资源共享,现代化教育就是“无本之木”,只有通过共享才能促进知识结构的跨学科构建以及学术创新环境的形成。

  2.建立数字化学习共同体,推动协同学习合作化发展

  当前,新能源机制以分布全球的可再生资源为基础,这些资源由智能互联网的分配来实现资源的分布式发展。这种基于分布式的合作机制提供了新的组织模式,使当前产业实现了有效的平均分配。由此可见,互联网已不再是作为信息储存与传输的孤立单元,而是以集成化形式更多体现为在线服务。分布式信息形成了基础设施,“人类不再是生存状态中的‘个人’,而是合作化生活里的‘同感人’”。“人们须具备理解当今全球知识与技能,学会与来自不同地方的人高效合作”。显然,分散合作式已倾向于全球化,正悄然改变传统“以学校为中心”的模式,从“科层制”向“扁平团队化”发展。 面对此局势,新的学习结构由传统金字塔型转变为分散网络型,它们围绕目标进行信息交流,使教育真正与世界交融。从这种意义上说,在以信息共享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状态下,体现了为任何人、任何时间提供服务的价值取向。这种分布式信息将形成基础设施,使人类在个体差异基础上能够强烈意识到彼此相互依赖的客观必然性,为全球化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基于信息技术不同领域的个体组合所形成的交互式资源平台,见证了各领域间的关系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已变得密不可分,形成了交叉式知识链接为主导的全球互联网协同学习结构。根据“分布认知论”,学习是参与社会实践共同体的过程,是学习者在实践共同体中承担某种角色参与共同行为的生成过程。学习者由信息和技术相互作用达成个体协调发展与群体的有序互动,真正实现了建构主义所强调的学习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通过人际间协作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学习所追求的个体与集体知识的共享与加工对最终汇聚于集体智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学习资源还相对有限,“知识创造的场所数量大大增加,不再仅有大学,还有非大学机构、研究中心、政府、企业实验室等共同参与。它们之间是一种功能性沟通网络关系,他们之间的联系方式是多样的、非正式的”。可见,个体学习作为核心越发不可能,多元组合已成为教育弥散的中心。因此,教育只有从教室延伸到对全球领域横向体验的共同学习环境中,才能提升学生对全球变化的分布体验和参与合作。当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互联网上实时进入同一领域时,学习就会自然地成为延伸至全球的横向体验,这种在分布状态下进行的学习和协同合作,就会成为全球教育的网络链接,形成覆盖世界体系的互联网络,也将会成为全球、全区域、全国等可运作的先进的教学基础设施。

  3.构建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系统,促进学生学习自主化发展

  知识全球化要求学习者更加自觉、独立,需要学习者拥有自己的学习空间,对“学什么”和“怎么学”作出决策,这种自主学习是新时代最为关键的技能。当前,以互联网为支撑的智能化大规模定制方式主要是根据消费者需要满足个性化需求。《纲要》强调“为每个人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才是公平的教育。就教育目的而言,与当前经济转型相适应的自主创新能力才是最需要的信息化综合能力,目的是把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人类价值紧密结合。因此,自主创新是我国一直以来中长期发展的主要战略性举措。

  正如有学者曾说:“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自主化的自我发展之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存在唯一标准,而是依据自身的经验自主构建知识的结构,这也成为学生与互联网交互系统中的一个关键性主体。这样,终身学习的本质功能就会通过学生的自主性得以体现,使学生成为产业界的原动力。因为学习型社会的本质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社会,个性化就是具备基本学习能力、创新并参与终身学习的核心元素。美国一些公立学校已经开始实施学生自我学习活动,而我国自21 世纪以来,也一直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展研究性学习项目,用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现在已开始的MOOCS的个性化学习系统,其基本思想就非常符合互联网终身学习需求,对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有效地将学习者能力、需求和个性差异等加以结合,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

  以现代信息传输技术为主的互联网顺应了社会的发展,为学生的个人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既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形成了信息高速公路,也推动了教育的公平进程。从这种意义上说,它以易传输、易创造的优势,为教育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自然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它重新定义了信息时代的知识弥散,彰显了学习在知识传播上的内在追求,实现了为所有人提供学习机会的社会理想。

(转载自:中教新媒)